详解《伤寒论》第238条 此条论述阳明病下后,辨析可攻与不可攻之奥旨,临证最关紧要。 阳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烦,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。
腹微满,初头鞕,后必溏,不可攻之。
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气汤。 一、后世医家原文解读 1.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下后心中懊憹而烦者,若邪热结于胸膈,为虚烦,栀子豉汤证也;
若因下后邪热不除,结于胃中,为实烦,胃有燥屎,承气汤证也。
腹微满,初硬后溏,里热未实,胃中无燥屎,故不可攻。
必腹大满不通,方为燥屎已硬,可攻之候。
2. 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:此示人下后辨证之法。
下后懊憹而烦,有虚实之分。
虚者热留胸膈,当涌之;
实者热结胃腑,当攻之。
然必验其腹满痛、大便硬,方为有燥屎。
若腹仅微满,便初硬后溏,是热邪初入于胃,未可遽攻,攻之必伤脾胃,转成寒中。
故反复叮咛,以“胃中有燥屎”为可攻之的据。
3. 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:阳明病下后,心中懊憹而烦,知其邪未尽去,而留于内也。
然有燥屎则结于下,其证当腹满痛、大便硬;
若无燥屎则未结实,其证腹微满、大便初硬后溏。
故曰可攻与不可攻,由此而辨。
若有燥屎,则非大承气汤荡涤之不为功。
4. 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:下后懊憹而烦,是甲木之郁冲,戊土之壅塞。
胃中有燥屎,则土燥而金燔,宜大承气泻其燥热。
若腹微满,初硬后溏,是土湿木郁,脾阳衰败,不可攻下,下之则阳败湿滋,病遂不愈。
5. 刘渡舟《伤寒论讲义》:本条论述下后心中懊憹的两种转归。
关键在于鉴别有无燥屎。
若燥屎复结,腑气不通,浊热上扰,则懊憹而烦,必伴腹满痛、拒按、潮热、舌苔黄厚等,故可攻。
若仅见腹微满,大便初头硬后溏薄,是脾虚运化失职,或热结未实,切不可攻,当考虑栀子厚朴汤或理中类方。 二、综合解读 1.六经辨证思维:此条核心在于“下后辨虚实”,是阳明病经过下法治疗后,判断病情转归与下一步治法的关键。 “阳明病,下之,心中懊憹而烦”:阳明病用下法本为正治,但下后出现心中懊憹(心中烦郁特甚,莫可名状)而烦,说明病邪未除。
此时有两种可能:
一是热扰胸膈之虚烦(栀子豉汤证);
二是燥屎复结之实烦(承气汤证)。
“胃中有燥屎者,可攻”:
如何判断是实烦?
关键在于“胃中有燥屎”。
此非单凭“懊憹”一症,必须结合腹诊(腹满痛、绕脐痛、拒按)、热型(潮热)、汗出(手足濈然汗出)及舌脉(苔老黄,脉沉实)等,综合判断燥屎确实存在。
“腹微满,初头鞕,后必溏,不可攻之”:
此为正虚或热未结实之象。
“腹微满”而非硬满胀痛;
“初头硬,后必溏”是大便性状的关键鉴别点,说明肠中燥结未成,或中阳不足,运化失权。
若误用攻下,必致“下之则利不止”的坏病。此证或属太阴,或属寒热错杂。
若有燥屎者,宜大承气汤:
一旦确认燥屎存在,则仍须峻下,大承气汤主之。
此体现了“有是证,用是方”的活法原则,不因已下过而畏首畏尾。 2. 圆运动一气周流(黄元御理论):此条揭示了下法对中气的影响及下后病机在“土”位的两种不同转归。 下后懊憹而烦:下法伤及中气,影响枢纽运转。
浊阴不降,郁而化热,上扰心神,故懊憹。
两种转归的病机辨析:
可攻之证(胃有燥屎):下后中土之“阳明燥金”过亢未平,燥热与糟粕复结,形成新的壅滞。
此乃中轴被“燥屎”这种有形实邪堵塞,导致整个圆运动停滞。
右路(肺胃大肠)完全不降,浊气上逆,故懊憹特甚。
不可攻之证(初硬后溏):下法损伤了“太阴湿土”的阳气。
中阳一伤,运化水湿之力减弱,故水谷不别,大便溏薄。
其“初头硬”是残存的一点燥热,“后必溏”是脾虚湿盛的本质暴露。
此乃中轴因“土湿阳衰”而运转无力,若再攻下,犹如摇晃一棵本已扎根不牢的大树,必致倒塌(中气下陷)。
治疗:前者(可攻)需用大承气汤“急下行阴”,破除中焦壅滞,恢复降机;
后者(不可攻)则需“温中健脾”,恢复中轴运化之力,如理中汤类。 3.对“不可攻”证的深层剖析:腹微满,初头硬,后必溏”是“太阴脾阳不振,兼有阳明不降”的寒热错杂证,甚或是“三阴里寒”之假象。
其“懊憹而烦”可能并非纯热,而是虚阳浮越或寒湿郁遏所致。
他会反复告诫,此证最易误诊,若妄用承气,便是“以药杀人”,直接损伤人体根本阳气,可转为厥逆、下利不止的危候。
“可攻”证的审慎运用:即便确认为“胃有燥屎”,也会考虑患者下后的正气状态。
若脉象不实或略有虚象,他可能会采用“温下”或“攻补兼施”之法,或先投小承气汤试探,得转矢气乃可攻之,绝不孟浪行事。
临证心法:强调,此条的核心精神在于“保胃气,存津液”,尤其是保护脾胃阳气。
下法是一把双刃剑,必须用在刀刃上,且中病即止。 4. 中医底层逻辑: 阴阳:此条展示了阳明病下后可能出现的“阳实”(燥屎复结)与“阳虚”(脾虚便溏)两种截然不同的阴阳转归。
气血津液:可攻证是“津伤化燥”与“气机壅滞”并存;不可攻证是“气阳两伤”与“水湿内停”为主。
脏腑经络:病位皆在“中焦脾胃”,但可攻证重点在“阳明胃与大肠”(腑实);
不可攻证重点在“太阴脾”(脏寒)。 三、方剂解读(主方:大承气汤) (鉴于前文已多次详述,此处结合本条“下后”语境加深解读) 出处:《伤寒论》第208、212、215、217、220、238条等。
组成:大黄、厚朴、枳实、芒硝。
方证运用要点(于“下后”语境下): 1. 前提:已用下法,但症状(懊憹而烦)复发或加重。
2. 关键指征:必须确认为“胃中有燥屎”,而非虚烦。其证据包括:
腹证:腹满不减,减不足言,绕脐痛,拒按。
热型:潮热。
汗出:手足濈然汗出。
大便:大便硬结不通,或“屎虽硬,大便反易,其色黑”(蓄血)。
神志:谵语、惕而不安。
舌脉:舌苔老黄焦燥,脉沉实有力。
3. 治则:体现“除恶务尽”的思想,但需更谨慎,中病即止。 《神农本草经》药物体会(于“下后”语境):
于下后复用大承气汤,更须体会方药之峻猛与人体正气之关系。
此时运用,贵在“胆大心细”,认证确切,则大黄、芒硝之攻逐,即是“推陈致新”,枳实、厚朴之破气,即是“斡旋气机”。
然一旦腑气通,燥屎下,即当停止,不可过剂,以防一伤再伤。 四、总结与体会 第238条是《伤寒论》“辨证论治”精神的精髓体现。它通过一个具体的临床场景(下后懊憹),教导后人如何于复杂的病情中,抓住关键鉴别点(腹满程度、大便性状),从而做出“可攻”与“不可攻”的精准决策。 此条的精义在于: 1. 不拘泥于治疗经过:不因已用下法而放弃再次攻下的可能,一切以当下脉证为准。
2. 重视腹诊与二便:“腹微满”与“腹大满”、“初硬后溏”与“燥屎”的对比,是临床最直观、最重要的鉴别依据。
3. 揭示体质与转归:“初头硬,后必溏”往往揭示了患者太阴虚寒的体质底子,是疾病向三阴转化的信号。 临床凡遇热病下后复烦者,必当详察腹部,细问大便,方可避免“虚虚实实”之戒。
此条所言,实为保患者万全之要诀,学者当深究其理,临证自无踌躇之苦。 此条乃临证决疑之金鉴,示人以攻下之尺度。明日解读第239条,将继续为汝剖析阳明病之深意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,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,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