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场中美贸易战打了七年,到头来谁是赢家?答案可能让所有人都意外——没有赢家,只有买单的老百姓。
本来说好的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,让中国承担关税成本,结果呢?美国联邦债务飙到35万亿美元,九成关税成本都落在了美国消费者头上。你去超市转一圈就知道了,从面粉到日用品,价格涨得让人心疼。
最有趣的是马斯克这个人。台面上义正辞严地反对降低对华关税,私底下特斯拉上海工厂却搞得风生水起,去年交付71万辆车,本土化率超过95%。嘴上说一套,手上做一套,这种矛盾的表现在商界算是常态了。他需要关税保护美国市场,又离不开中国高效的供应链,左右为难的样子挺真实。
政客们更是把贸易战当成了选举道具。哈里斯抱怨面粉涨了5美元,特朗普威胁要把关税提到125%,听起来都很有道理,但老百姓的日子有没有因此变好?恐怕只有超市收银台前排队的人最清楚。
从2018年3月特朗普签署那份备忘录开始,这场较量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。最初只是340亿美元的商品,后来涉及范围扩大到数千亿美元,关税税率从10%一路飙到25%。拜登上台后本以为会有转机,结果基本延续了前任的做法。现在特朗普重新执政,更是变本加厉,3月份又加征10%,4月份直接把总关税推到54%。
这种节奏下去,最终可能真的会达到125%的天文数字。到时候受伤的还是普通消费者,他们又没有全球布局的能力,也不能像政客那样转移成本,只能眼睁睁看着购物车里的商品越来越贵。
讽刺的是,这场本意是要遏制中国发展的贸易战,反倒成了中国产业升级的催化剂。原本可能慢慢来的技术突破,现在被逼着必须加速。全球供应链也因为这场战争重新洗牌,新的经济合作模式正在形成。美国想要的"脱钩"没实现,反而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多元化发展。
更要命的是,这场贸易战已经从经济对抗演变成了政治仪式。每到选举年,候选人们就会把它搬出来当武器,攻击对手软弱无能或者政策失误。真正的经济逻辑反而被抛在了脑后,重要的是姿态,是表态,是能不能煽动选民情绪。
你看那些经济数据就明白了。贸易逆差该有的还是有,制造业该萎缩的照样萎缩,唯一的变化就是商品价格标签上的数字越来越大。当初承诺的制造业回流在哪里?就业机会增加了吗?国家竞争力提升了吗?这些问题的答案恐怕只有每天为生活成本发愁的普通人心里最清楚。
七年下来,这场贸易战最大的教训就是:经济规律不会因为政治意愿而改变。你可以设置再高的关税壁垒,市场总会找到自己的出路。你可以喊再响亮的口号,账单最终还是要有人买单。而买单的永远是那些没有话语权的消费者。
现在的情况是,政治化的经济政策已经成了新常态。贸易战不再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,而是成了政治博弈的工具。候选人们需要它来证明自己的强硬立场,选民们也习惯了用它来发泄对现状的不满。至于实际效果如何,似乎已经不重要了。
这种扭曲的逻辑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。真正的经济发展规律被忽视了,国际合作的基础被破坏了,全球化带来的红利被浪费了。两国人民的福祉在政治较量中被当成了筹码,这恐怕是这场持续七年的贸易战最让人痛心的地方。
而且看起来,这种状态还会继续下去。每一轮选举都会有新的政治人物站出来,用更加激进的贸易政策来证明自己的决心。消费者们只能在这种循环中继续承受代价,直到有一天人们终于意识到,真正的经济发展需要的不是对抗,而是合作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配资平台合法的有哪些,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,靠谱的配资平台有哪些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